新聞中心:
禮儀知識
中國傳統禮儀知識
添加日期:2014-03-18 點擊次數:3106 次
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“仁義禮智信”是儒家中的五常,在這個價值體系中,這五種品德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?
孔子見世風日下,編《儀禮》,預借周禮恢復人心。于是就去請教當時最有學問的人—老子。
洛陽,彼時,春日,風和日麗。 這,是一個圣人見面的好日子。 孔子年輕,老子年長。老子盡其心答復年輕人
孔子的各種問題。關于周禮,老子也說了自己的看法“子所言者,其人與骨皆已朽矣,獨其言在耳。”在長者老子的印
象里,孔子聰明、好學、有抱負。但過于單純、理想化。
終于,到了離別的時候。
老子將孔子送到了門口,對孔子說:”年輕人,我聽說有錢人送人錢財,仁義者送人忠言。我沒什么錢,還好有點仁義
的名譽,所以我送你幾句忠告吧”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,好議人者也。博辯廣大危其身者,發人之惡者也。為人子者毋
有以有已,為人臣者毋以有已。”
“感謝老師的金玉之言,孔丘牢記在心。”孔子再三表示感謝之后,拜辭而去。
一月之后,曲阜,孔門。
聽完孔子的精彩旅程及學術報告后,弟子們紛紛詢問老師對傳說中的老子的看法,孔子答曰:”鳥,吾知其能飛;魚,吾
知其能游;獸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為罔,游者可以為綸,飛者可以為矰。至于龍,吾不能知,其乘風云而上天。吾今
日見老子,其猶龍邪!”
數年之后,函谷關,老子寫下鴻篇巨著《道德經》,在第三十八章,老子寫道: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
上德無為而無以為;下德無為而有以為。
上仁為之而無以為;上義為之而有以為。
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扔之。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。
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。
老子是說,如果社會淪落到僅僅是講禮,則“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扔之。
所以在當今時代,學禮儀,講禮儀,是必須建立在“道、德、仁、義、智、信”這些規律與品德的基礎上。